2018年度工业综述
发布于:2020-01-15 11:19:14
2018年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为总揽,以全省“保三争二冲一”为目标导向,聚焦短板瓶颈,精准服务企业,推动项目建设,强化运行管控,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态势。
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。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屡创新高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攀升,达到8.2%,高于全年目标3.2个百分点,保持全省第三位。二是经济效益呈现可喜变化。规上工业利润完成651亿元,同比增长22.3%,比全省平均高10.3个百分点,绝对值全省第一位。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完成6.3%,比全省平均值高0.5个百分点,创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最好成绩。三是投资增长保持稳健势头。工业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1.2%和26.2%,超全省平均水平12.6、17.5百分点,均居全省首位。四是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。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8家,超额年度目标任务,其中新建项目形成规上企业83家,分别占全省的17.6%和43%,均居全省之首。新增中小微企业2.35万家,同比增长10.2%。
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。一是务实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。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先后印发了建设环渤海基地、“4+5+4”产业高质量发展、“双领军”企业、工业互联网、钢铁企业“四个一”行动、“千企转型”等系列政策措施,并安排专项资金7亿元,为产业转型提供强大保障。二是持续推进“四个一百”重点项目建设。滚动实施100项技术改造、100项新产品开发、100项钢铁深加工和100项两化融合项目,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05亿元,完工203项,本地钢材深加工占比28%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25%,比年初分别提高1和3个百分点。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推动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,精品钢铁等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6.9%,占比达到88.6%;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.9%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,以龙头企业为带动,持续推进机器人、轨道交通装备、动力电池、电子及智能仪器、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,高铁装备、特种机器人已成为京津冀最大的产业基地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5.1%,高于规上工业6.9 个百分点,占比达到7.8%。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7亿元,同比增长20.7%,高于规上工业7.9 个百分点。
精准服务企业能力显著提升。一是抓好项目跑办。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、工业强基、智能制造等各类专项资金9424万元。迁安钢铁及深加工被评为第八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,远大洪雨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,东华钢铁等9家企业列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,达意科技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列入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,冀东水泥列入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,装备制造(轨道交通)·丰润经济开发区并评为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。167项列入省千项技改项目,124项列入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计划,乐亭县被评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,中陶卫浴等19个列入省级数字化车间。二是抓好银企对接。以跻身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为契机,联合市金融办,组织了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、小微企业等多层面银企对接会,印发企业融资需求册,达成授信意向近10亿元。三是抓好企业家培训。编制印发《唐山市企业家十年培训计划纲要2018-2027)》。先后组织装备制造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钢铁企业、中青年企业家分4期赴德国、美国、日本学习培训。组织企业董事长、总经理参加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班、清华大学智能制造高级人才培训班等系列培训班,6名企业家成功入学长江商学院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各类经营管理人员1050人次。
深化改革举措得到有力落实。一是顶住压力去产能。完成省达3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、185万吨焦炭压减任务;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清理取缔“地条钢”,严防死灰复燃,顺利通过国家抽查组检查验收。二是千方百计降成本。印发《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要点》,组织参与电力交易企业达到237家,帮助企业降低电费2亿元。三是“双创”示范增亮点。新增小微“双创”基地15个,累计达到50个,入驻企业1751家,吸纳就业2.1万人,博玉陶瓷文化产业园等5家入围省“双创”基地;新增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5个,累计达到81个,唐山报春钢铁网入围国家示范平台。成功举办2018首届中国(唐山)工业设计展,工业设计、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和创业创新大赛,李谦副省长作出“活动很有成效,要不断总结,完善提高,促进转型发展”的批示。我市“双创”示范“创业、就业、创新”三大指标均超额完成示范期目标。
绿色工业建设进程稳步推进。一是持续推动污染企业退城搬迁。市核心区铸造、陶瓷企业退城搬迁加速推进,停产关闭陶瓷企业108家,丰南陶瓷产业创新示范园区加快建设,40家企业报名入园,王浩书记、绣峰市长多次对此项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。唐银、文丰、天柱等钢铁企业整合搬迁稳步推进,唐钢、唐山热电以及两家铸造企业搬迁已开始启动。二是持续加大环保驻企督导检查力度。自5月8日起,组织458名工作人员对14个县区92家企业进行24小时驻企督导,发现并督促整改环保排放、错峰生产、重污染天气预警、料堆场治理、环保洗厂等方面问题10万多个。三是持续强化企业错峰生产。制定了《重点行业非采暖季错峰生产实施方案》,组织系列督导检查行动,实施差别化停限产政策,保证达标企业有序生产。2018年全市秋冬季共有844家企业通过A类绩效评价免于错峰生产,B类企业428家部分停产。